纪检监察干部新春见闻(六)

来源:廉洁南昌网 时间:2025-02-10 19:25
分享到:

清流沃土间的廉韵新声

春节期间,我回到了故乡河南省内黄县。印象中,伴我长大的这座小城,河水总泛着绿藻,自来水也时常浑浊伴着泥沙。但这次回家,甘甜的清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故乡。


内黄地处黄河故道,受地质地貌的影响,用水问题长期困扰当地群众。然而,这次在乡下老家,当我打开院里的水龙头,惊喜发现清冽的口感与记忆中的咸涩截然不同。漫步村中,露天水窖也已被填平,童年时玩耍的大水塔看起来也荒废了许久,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输水管道。

在村委会墙上,张贴着“农村供水服务指南”,公示着水价标准、维修电话和县纪委监委的监督二维码。村里的宣传栏里张贴了一张供水调度中心的照片,照片中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全县管网的实时数据。旁边还设有“内黄民声”监督服务微信群和基层小微权力“监督一点通”小程序的宣传海报和二维码。

我跟村民交谈后才知道,南水北调以后,特别是近年来县里又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,现在内黄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6%,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了95%。邻居奶奶还告诉我:“前两个月家里水管爆了,扫码上报后,维修队两小时就到了,再不像以前一样需要等很久。”言语间,我感受到的不仅是饮水问题的改善,更是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度的提升。

家乡的变化让我感慨万千,水龙头里流淌的是干净甘甜的丹江水,更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清水入户的民生工程恰似党风廉政建设的微观镜像:当监督力量如清水般渗入治理末梢,民生痛点便有了突破口;将监督嵌入治理链条,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完善制度,在严肃执纪中重塑生态,才能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,让清水永续长流。

这一柱清水中蕴含的,不仅是看得见的民生改善,更是摸得着的政治生态净化,是千千万万个党员干部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和默默坚守。(作者:驻市发改委纪检监察组 张天睿


红色名村的变迁与坚守

我的家乡——南昌县斗门村,一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村庄,是陈赓大将解放南昌指挥部所在地。虽然自己在南昌县工作,但真正回村里走一走、看一看的次数屈指可数。今年趁着春节假期,难得回村看看,所见所闻,让我感慨万千。


记忆中的村口,曾是一条蜿蜒的羊肠小道,如今已被宽阔的柏油马路取代;道路两旁,卫生死角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的红灯笼,喜庆而温暖;村里的死水塘不见了,变成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停车位,井然有序。过去的斗门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,如今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和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,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。

走进村中,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红色文化广场。广场中央,矗立着一座部队吹响胜利号角的雕像,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雕像旁,修缮后的陈赓大将指挥部旧址格外显眼,青砖红墙配上马头墙,古朴的石板砖和斑驳的老物件,瞬间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。旧址中展陈的各式枪炮、号角和通信设备,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,让人不禁心潮澎湃。


村里的老人告诉我,这是县、乡、村三级组织为了弘扬红色革命文化、推动乡村旅游而专门打造的红色旅游景点,如今已成为热门打卡地。斗门村的变化,离不开党的好政策,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基层党员干部的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。一位老党员感慨地说:“以前村里办事总要托关系、找门路,现在不一样了,村干部办事公开透明,效率还高,老百姓心里踏实。”这番话让我深深感受到,基层治理的改进不仅是制度的进步,更是人心的凝聚。

站在纪念雕像前,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,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。斗门村,既有红色记忆的厚重,也有乡村振兴的活力;既有与时俱进的变迁,也有矢志不渝的坚守。正是这些元素,造就了新时代农村的新风貌。

斗门村的变迁,是无数乡村发展的缩影;斗门村的坚守,是无数党员干部的初心。新的一年,是充满希望的一年,也是奋斗的一年。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,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务实的作风,投身纪检监察事业,推动基层干部作风持续改进,确保党的政策在乡村落地生根。(作者:南昌县纪委监委 姚乐

中共南昌市纪委 南昌市监委主办 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赣ICP备14002596号-1

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660号 技术支持:---- 建议使用1280*800分辨率